文章標題:預防子宮頸癌該不該打疫苗?

 宮頸癌目前高居國內婦女癌症死亡率的第5位,一年有600多位女性死於子宮頸癌,威脅著台灣女性的健康,預防子宮頸癌,除了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之外,近年第一支癌症預防疫苗--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的研發及上市,將子宮頸癌的預又往前推進了一大步,成為女性遠離子宮頸癌的一大利器。

    過去對於子宮頸癌的致病原因一直不明,雖然懷疑是病毒所引起,但一直無法證明,直到1983年,德國海德堡大學的研究學者豪森(zur Hausen),也是2008年諾貝爾醫學講得主,在子宮頸癌組織當中發現人類乳突病毒(HPV),才進一步證實罹患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有關。

 曾於豪森博士研究室進修的三軍總醫院婦產部教授賴鴻政表示,人類乳突病毒的分型很特別,跟一般我們所知道的病毒並不相同,像是B肝、C肝病毒,其利用病毒感染身體產生抗體,主要根據抗體來分型,屬於血清型,而人類乳突病毒則不太會引起免疫反應,主要在於脫氧核醣核酸(DNA)序列的差別,屬於基因型。根據DNA序列的差異,不同型的人類乳突病毒不斷的被分離出來,目前已知有100多種,可存在於皮膚角質、黏膜、口腔及生殖道等處,大約有30~40種會感染生殖道或口腔黏膜。乳突病毒不僅出現在人類身上,就連貓、狗身上也有貓狗的乳突病毒,但是,不同種的生物間的乳突病毒,並不會互相傳染。

    人類乳突病毒基因型繁多,目前世界衛生組織(WHO)認定,人類乳突病毒第16型及第18型為致癌物,主要因為這兩型與子宮頸癌的關係較強。第6型與第11型,通常引起尖性濕疣,也就是俗稱的「菜花」,與癌症的關係不大。由於病毒引其疾病的因果關係很明確,理論上可以進一步發展為疫苗,來阻止病毒的感染,就像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及麻疹病毒一樣,可以經由疫苗的注射來阻斷病毒的感染,進一步預防子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產生。

疫苗本身沒有致病疑慮

    這樣利用疫苗來預防癌症的觀念,讓許多研究者很早就投入子宮頸癌疫苗的研發工作,但是,人類乳突病毒脫離人體之後,並無法在體外培養,初期疫苗的研發工作並不順利,一直到1991年,由澳洲的研究團隊拔得頭籌,成功的在實驗室中,利用遺傳工程的技術,製造出人類乳突病毒的疫苗,歷經十餘年的試驗,美國FDA2006年核准第一個HPV疫苗上市,第二個HPV疫苗也在2009年上市,目前全球施打人數已經累積超過數千萬劑。

 HPV疫苗主要經由肌肉注射,引發身體免疫系統,產生大量對抗病毒的抗體,這些抗體隨著血液,進而滲入子宮頸黏液,當病毒來臨時,這些抗體會發揮像防空飛彈的功能,攻擊病毒顆粒,黏在病毒顆粒上,使得病毒無法與子宮頸的上皮細胞表面適當的結合,進而阻止病毒進到細胞內。要特別提的是,HPV疫苗,是所謂的「類病毒顆粒」疫苗,假如HPV病毒的構造像是一顆巧克力球,裏面包有核桃,核桃代表著致病的DNA,但類病毒顆粒,就像空有巧克力球的外殼,中間並沒有核桃,更沒有致病DNA,完全靠外在樣子長得像病毒,引誘身體的免疫系統產生抗體來中和長得類似樣子的真病毒,因此,疫苗本身並沒有致病的疑慮。這有別於許多疫苗如小兒麻痺疫苗,這些疫苗,是活的病毒,減毒之後製成的疫苗,它還是活的病毒,只是毒性減弱,在某些情況下,還是有可能引起疾病。

哪些人適合施打疫苗?

    那麼,子宮頸癌疫苗適合什麼樣的女性施打呢?賴鴻政表示,由於人類乳突病毒是在有性行為之後才可能被傳染到,而這個疫苗是預防性的疫苗,所以子宮頸癌疫苗在沒有性行為之前打是最好的,但子宮頸癌疫苗在做人體臨床試驗時,理論上,找一群完全沒有性行為的女性最適當,但實際執行上有其困難,不得不採用年齡來進行臨床試驗的篩選條件,其實,真正的關鍵,不在年齡,而是是否有性生活。所以,子宮頸癌疫苗的臨床試驗,一家找了9~26歲,另一家找了10~25歲的年輕女性進行試驗,這兩種疫苗均共須打3劑,時程也大同小異,一個第026個月打,另一個第016個月打。結果發現,疫苗對人類乳突病毒第16型及第18型具有100%的保護效果,打了疫苗後,幾乎完全不被這兩型所感染,而人類乳突病毒第16型及第18型占所有會引起子宮頸癌人類乳突病毒的約70%,也就是子宮頸癌疫苗可以預防7成的子宮頸癌。其中有一家藥廠把引起菜花的第6型與第11型加入疫苗中施打,預防子宮頸癌的同時,也預防菜花。另一家則專攻子宮頸癌,用不同的佐料,讓身體產生更高濃度的有效抗體,進而達到較長期的效果與部分交叉保護其他型別的效果,可以說各有千秋。除了年輕族群,子宮頸癌疫苗又進一步完成45歲前熟女族群的人體臨床試驗,保護效果雖然不如年輕族群那麼高,但也有年輕族群的9成左右,而人類乳突病毒第16型及第18型占所有會引起子宮頸癌人類乳突病毒的70%,所以,整體而言,在熟女這一部分,子宮頸癌疫苗有63%的保護效果,亦即可以預防63的子宮頸癌。但是熟女的部分,除澳洲已經核准子宮頸癌疫苗可以適用到45歲,但許多國家尚未核准這個年齡層的適應症。此外,某些國家也核准男性的使用條件。目前,台灣尚未通過可以用到熟女與男性施打的許可,但並不表示不能施打,這些「適應症外使用」(off-label use),醫病間事前一定要充分做好溝通。

 

打了疫苗,效果維持多久?

在了解子宮頸癌疫苗的保護效果之後,接著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打完3劑可以維持多久的保護效果?這也是臨床上有意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女性都會問的問題。

 賴鴻政指出,目前北歐瑞典的一群婦女是最早施打子宮頸癌疫苗的對象,這群婦女打完子宮頸癌疫苗到現在,已有8年的時間,對第1618型的病毒保護依然很好,也沒有因為這兩型病毒引起的子宮頸病變,未來應該還可以維持很長久的效果,推估子宮頸癌疫苗的保護效果可以維持10~20年以上應該沒有問題。

 

 已有性行為,還需要打嗎?

    子宮頸癌疫苗最好在沒有性行為之前施打,那麼,已經有性行為的女性就不能打了嗎?答案是:有性行為的女性還是可以打子宮頸癌疫苗。雖然性行為是病毒傳染的主要途徑,事實上,感染人類乳突病毒之後,絕大部分是可以自己清除掉的,大部分的感染並不會發展為子宮頸癌,有些病患在施打子宮頸疫苗之前,會先檢驗看自己感染了哪一型,再決定打或不打,其實可以不須如此大費周章,檢測病毒是否存在子宮頸,就算存在,也不知道誰會痊癒,況且,要同時感染第16型及第18型病毒的機會非常的少,所以即便感染了其中一型,打了子宮頸癌疫苗之後,尚能預防另一型尚未感染的人類乳突病毒,多少還是可以發揮一定的保護作用。因此,已有性行為的女性施打疫苗,並不算太遲。但是,這個疫苗是預防性的,如果子宮頸上皮已經有異常的病變,應改接受治療,疫苗是沒有治療效果的。

 

打了疫苗,會不會有副作用?

    當然,每一種疫苗都會有副作用,子宮頸癌疫苗亦不例外,大約有10~15%患者,在疫苗施打的部位會出現紅、腫、熱、痛,少數接種女性會發燒,因為打針而暈倒的情形,也不算少見,建議接種完後,先休息15分鐘再起身活動。所謂的不良事件,只要打疫苗之後的一段時間內所發生的健康上的事件,包括自殺與車禍都算在內,但這些不良事件是不是因為疫苗所引起的,都經過專家討論與界定。過去,對於子宮頸癌疫苗可能引起的嚴重不良反應曾引起多方關切,但經專家回頭去看,其間並未有因果關係。就一份施打2300萬劑之後的報告來看,有32例死亡案例,但經過仔細評估,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(FDA)與疾病管制局(CDC)都認為,這些死亡案件,和疫苗注射本身無關。有少許自體免疫疾病的案例發生,也認為和疫苗本身並無直接關係。基本上,施打HPV疫苗的風險並不高,但是,每個人的身體狀況,卻大大不同,若施打疫苗後,發生不良反應事件,目前並無證據是疫苗引起的。為避免無謂的醫療糾紛,施打前,醫病應該要充分討論。即使如此,對這個疫苗的安全性,仍持續接受監控中。打了疫苗,抹片檢查不可少近年來,子宮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,門診中看過最小的子宮頸癌患者大約30歲左右,過去也有年紀更小的案例被報導出來,理論上不應如此,先前即已提到,人類乳突病毒潛伏在人體內,大約需要10~15年才會進展到子宮頸癌,文獻記載,有些年紀相當輕的子宮頸癌病患,有可能在小時候曾遭到性侵,因而感染病毒,只是最後忘了或是沒有講出來,對於這些案例,只能以例外來看待。預防子宮頸癌,真正誠實的單純性伴侶及嚴格的全程使用保險套是最有效的方法,但實際要100%做到並不是那麼容易,子宮頸癌疫苗給予了另一個有效的預防選擇。目前子宮頸癌疫苗需要自費,1劑大約4000元左右,打完3劑共約需12000元,目前亦有不少地方縣市政府有提供補助,是相當不錯的福利,可以多加利用。

    當然,打了子宮頸癌疫苗之後,還是一樣不能忘記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,或是同時做甲基化DNA生物標記篩檢(三總預計今年下半年起可以提供臨床檢測服務),因為人類乳突病毒相當的多,還是有可能感染到疫苗無法覆蓋的類型,建議可以選擇個人生日當月,一年做一次檢查,比較不會忘記。如果是初次性行為,不用急著馬上做檢查,可以等到兩年後再做,目前國健局有提供30歲以上女性,每年一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文章標籤

紅豆妹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